第3版: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2月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宝盆”里大循环
文/ 人民日报记者 何 聪 图/ 本报资料室

文/ 人民日报记者 何 聪 图/ 本报资料室

“神奇柴达木,祖国聚宝盆”。自从上世纪50年代共和国第一支勘探队的驼铃声惊醒沉睡的高原大地,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盐湖、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进入人们视野,有关评估数字显示,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00万亿元。

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采、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逐渐形成以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采等基础工业。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成为国内面积最大、有丰富资源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

“全面贯彻落实5大发展理念,着力发展中国盐湖循环经济大产业和建设风能、光伏、光热等清洁能源基地,探索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把祖国的‘聚宝盆’打造成绿色、低碳经济宝地。”海西州州委书记、试验区党工委书记文国栋介绍说。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25万平方公里的试验区范围内已规划建设了格尔木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乌兰工业园、大柴旦工业园4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初步构建成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金属产业、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以及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七大产业链。

1筑梦“世界光热之都”

年发电量1.07亿千瓦时的贝壳梁风电场、总装机容量49.5兆瓦青海茶卡盐湖风电场工程,不久前正式开工建设。在前往海西的路程中,广袤的高原上到处可见风车随风转动,光伏、光热发电,这是踏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最容易见到的地标。

走进德令哈工业园,占地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7万片玻璃镜子随太阳而动,在镜场的中央耸立着两个90多米高的吸热塔如同巨大的灯塔,在高原湛蓝的天空和白云的映衬下,特别壮观。 “这是中国第一座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热发电站,也是中国首座投运成功的规模化储能光热电站,目前装机容量1万千万时。” 中控太阳能公司副总裁李伟介绍说:“利用大规模的定日镜群,将太阳光反射聚焦到塔顶吸热器,加热熔盐等介质产生高温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通过熔盐储热系统实现储能,告别太阳能光伏发电“任性”、“看天吃饭”的缺点,实现连续、稳定、可调度的电力输出,可在多云天气或完全无日照条件下连续、稳定发电,使得光热发电特别适合成为基荷电源和调峰电源。

光热示范电站拔地而起,并网运行;全国光热技术研发中心成功落户、多种前沿技术孕育成熟;光伏、光热设备厂商蜂拥而至,本土制造优势渐显……“德令哈的光热产业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立足于新能源多技术路线并存、全产业链发展,发挥光照和土地等资源优势,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2吉瓦光热装机容量。”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委书记孙立明说,以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带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德令哈将着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使“世界光热之都”成为德令哈乃至柴达木盆地新名片。

“1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土地上可形成的装机容量,相当于2015年全国的用电量。”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25.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大多为盐泽、戈壁等未开发利用地,依托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未利用荒漠土地资源条件,试验区正在加快大型风能、太阳能并网电站的开发建设,打造千亿元新能源产业,成为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文国栋介绍说,试验区已实现了新能源装机容量3260兆瓦,累计发电96亿千瓦时,能源结构中,新能源比例达到41%,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节约标煤3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95万吨。

2 致力发展循环经济

不仅有着优越的“风光”资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已发现各类矿产114种,盆地内星罗棋布33个大小不等的盐湖,号称“盐的世界”、钾、镁、锂、锶、硼等盐湖资源紧密共生。

“打造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铸就中国‘镁梦’”。文国栋介绍说,依托盐湖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金属镁及镁基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建材与节能材料为重点,着力构建上下游产品接续配套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冶金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基地。

用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开采,为绿色田野创造金色收获。开发规模最大的察尔汗盐湖,已经为国家贡献了3700万吨钾肥。每生产一吨钾肥要产生40立方米含33%氧化镁的老卤,由于国内氯化镁脱水、炼制等技术难题一直难以突破,盐湖资源开发基本上仅限于生产国内市场需求的钾肥,而储量更加丰富的镁资源却无人问津,直接排放后给盐湖环境造成污染损害,形成巨大的“镁害”。

“镁害”转“镁梦”。青海盐湖股份公司总裁、盐湖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康民介绍,盐湖开发转向“绿色开采、分级提取,综合利用”,公司致力“抓住镁、发展锂、走出钾、整合碱、优化氯”的循环经济之路,建设“生态镁锂钾园”。

“项目总规划40多平方公里,打造世界最大的镁工业基地!”走进一期占地10平方公里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基地,气势恢宏。甲醇、选煤、纯碱、DMTO、电石法PVC、乙烯法PVC、钾碱、金属镁等装置完成中交并试运行。谢康民介绍说:“共有14个主生产产区,一个产区一个产品,以金属镁为核心,以钠利用为副线、以氯气平衡为前提,以煤炭为支撑、以天然气为辅助,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以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为核心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启动实施后,昔日的“废矿”变成了“金疙瘩”,钾资源利用率由27%提升至74%,相当于再造了6个察尔汗盐湖。谢康民介绍,如今,察尔汗湖地区建成了世界最大的10万吨电解金属镁装置、1万吨卤水吸附法提锂装置,实现了由单一钾肥向钾盐、盐湖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冶炼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初步建成了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气盐五大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产业,工业产品由原来的8种增加到了35种, 带动柴达木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增长45.3%,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35%。

3 开发利用好资源

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探矿采矿初加工到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开发,逐渐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四大产业基础。海西州副州长梁彦国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积极探索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初步形成‘聚宝盆’里大循环格局。”目前,柴达木盆地相继建成投产硫酸钾镁肥、纯碱、碳酸锂、硼酸、煤焦化、甲醇、铅锌尾矿综合利用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工业产品增加到125种,基本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七大循环型产业体系”。

坚持优势资源综合开发与技术改造提升并重,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换动能、改造升级,海西州委州政府提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为重点,建设千亿新能源产业基地、千亿新材料产业基地等5个千亿产业基地,推动经济腾飞。

“利用茶卡盐湖等的废弃卤水,加上德令哈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生产耐火材料氧化镁、氢氧化镁等新型材料。同时我们还生产出副产品氯化钙,可用于公路、机场跑道等融冰雪及制备防冻液用,基本做到吃干榨尽全利用。”走进德令哈工业园的西部镁业公司,公司总工徐徽指着产品逐一介绍,高兴地说:“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企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其他企业的生产废料,而产出的是高附加值产品。”

依托盐湖丰富的锂资源,实施高纯碳酸锂、电池级金属锂、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以石油、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为重点,建设千万吨油气田,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依托枸杞、藜麦、中藏蒙药、沙生植物等特色生物资源,着力培育有机食品、生物医药等特色生物产业,建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打造五5个千亿元基地,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生态是我们开发利用好资源的大前提。”海西州州委副书记、州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孟海说。“针对区内资源和环保特点,我们主动整治尾矿、废弃卤水废液等生态环保突出问题,着眼于吃干榨尽,鼓励产业链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间联合,推进产业耦合链接,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一个个利用尾矿、废液等项目在不同企业间酝酿、建设、投产。在茫崖,50多年来逐渐形成6亿吨的石棉矿尾矿一直是企业“心腹大患”,如今青海创安有限公司联合西钢等企业,开始实施尾矿综合利用项目,生产铁精粉、镁盐硅系列产品。位于大柴旦锡铁山镇的青海创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以盐湖资源等为原料,上游生产硫酸、磷酸,中间生产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危害环境的尾矿、废盐,在循环利用中最终又变成氯化铵、硫酸、磷酸、合成氨等产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柴达木报社
柴达木日报主办 地址:中国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 邮编:817000 电话:0977-8227325 8226323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所有内容为柴达木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第1版:要闻
   第2版:时政
   第3版:经济
   第4版:时事
“聚宝盆”里大循环
海西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吊销公告
海西普法
图1
图2